摘要:9年,讓一根春筍走出云南大山。
凌晨三點,當大山還在沉睡,40歲的魯麗已經收拾好工具,拿上雨衣,準備趕在天亮前進山打竹筍。
4月的云南氣溫只有十五六度,等爬到海拔1500多米山林,凌晨則會低至只有幾度。在與雨水常伴時節,人的體感溫度更為寒冷。不過,卻最適宜筇竹筍(又稱:羅漢筍)的生長。在這樣的時節,云南省邵通市大關縣的筇竹筍正簌簌拔節,新筍破土而出。
為了尋找最鮮嫩的竹筍,和其他打筍人一樣,魯麗要爭分奪秒,伴著潮濕的云霧與未散的露水,尋找在陡峭巖壁中的冒出頭筇竹新筍。
采筍需要耐心與細心。一次次彎腰尋找,找到筇竹筍的竹節,輕輕一扳,“?!钡囊宦?,竹筍便被扳了下來。在當地政府宣傳下,為了更好保護筇竹資源,這兩年,村民不再用刀或小鏟挖筍,而是選擇徒手采摘。
繁忙的采筍季,這樣的過程往往會重復上千次。清晨出門,日落下山,直到裝滿背簍,采筍人才會把這些鮮筍運下山,換取今日的酬勞。24小時內,這些鮮筍會被送到工廠。
打魯麗記事起,春秋進山采筍,已是當地日常,筇竹筍滋養了大山里的村民。30多年過去,昭通大關成為了全國聞名的“中國筇竹之鄉”,筇竹筍變成美味零食走出大山,成為良品鋪子全國20多個核心原料基地之一。
4月26日,良品鋪子云南野山筍(筇竹筍)原料基地在云南昭通掛牌,該基地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云南省大關縣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未來,更多這片“彩云之南”的鮮美竹筍將變成美味零食,走向世界各地。
徒手采摘鮮筍,只取“筍中精華”
4月的春雨滋潤著云南山林,也為筍農們帶來了又一次的采收季。
孕育在滇東北烏蒙山區,滇、川、黔三省交匯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里,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原筇竹資源,筇竹筍因口感爽脆鮮嫩,被譽為“筍中之冠”。數百年來,它們已成為了當地村民的重要生產資料之一。
魯麗還記得,小時候,家中大人會帶著自己上山打筍,一部分帶回來自己涼拌、腌制,另一部分則曬成筍干帶到街市上去賣。
不過,由于交通不便、產業鏈條單一、筍山管理滯后、銷售渠道不暢等等原因,當地筇竹筍產業也就陷入了“產量低、品質低、價格低”的生態循環。
缺乏足夠的質量管理體系,沒有廣闊的銷售渠道,即便當地人都知道筇竹筍是個好食材,但其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村民們也并沒有憑借筇竹筍收到更多的收成。
轉機也悄然發生。
隨著公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善、筍山管理水平提高,加上有良品鋪子等品牌發現了筇竹筍這種山珍美味的優勢,這種情況有了大幅度改變。
一向抱著“好原料造就好味道”初心的良品鋪子,首先為當地帶來了高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
比如魯麗她們選筍通常會選擇最為鮮嫩的筍尖及以下8-13厘米的部分,這其中,只有10%-30%的部分可以用作良品鋪子的原料。同時上山采筍時,基本上都是打到筍后當即剝好皮,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持筍的原汁原味。
在經過每日上千次的尋找、彎腰、徒手采摘、剝皮等步驟之后,這些鮮筍再在幾個小時的徒步運輸后,才會送到收筍人的手中。
這之后,為了保持鮮筍的原始風味,這些鮮筍在當地的加工工廠,經過清洗、脫筍殼、壓榨去澀等簡單工藝處理后成為初級生產加工級別的半成品原料后,24小時內送往十萬級無塵智能車間。
經過殺青、腌制等工序,最大限度保持新鮮,再經過脫鹽、熟化、清洗、調味、罐裝、巴氏殺菌等十幾道工序,保留山珍的原始風味、確保食品安全。
一包筇竹筍零食的“高端原料養成記”,就這樣在通過良品鋪子龐大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走向消費者面前。
拆開包裝,那野生鮮筍獨有的鮮嫩,也就撲鼻而來。
反向整合產業鏈,讓“筇竹之鄉”聞名全國
產業就此盤活。
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榮洲還記得,9年前,在良品鋪子還未進入云南邵通之前,這里的筇竹筍年均采購量在幾百噸左右,而到了這兩年,筇竹筍被全國人民認知、認可后,這個數字變為了2000噸,已經翻了4-5倍。同時,據他講述,過去3000元/噸的收購價,如今已經變為了15000元/噸,價格直升4倍。
銷路被打開之后,胡榮洲的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當地產業圍繞筇竹筍的開發,也趨向于多元化。
在胡榮洲的工廠,僅筇竹筍這一條生產線上工人就有200多人,占到了整個工廠員工數量的一半。
從最初幾十人發展到如今的四百余人,在與良品鋪子合作之后,胡榮洲的公司也成了被筇竹筍這條供應鏈惠及的眾多當地企業之一。
據了解,2020年,胡榮洲的公司投資了3000多萬元建起自動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智能工廠,日生產量可達10噸,極大提升了效率和品質。今年,該企業預計向良品鋪子供貨金額同比增長50%。而隨著筇竹筍的知名度越叫越響,市場向休閑零食、餐飲、預制菜等端口不斷延伸,當地村民及企業整體增收前景向好。
以開發地方特色食品推動“三產融合”,通過消費端反向整合產業鏈,向上游種植基地溯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向中游加工廠賦能、盤活行業產能,從第三產業“逆向”推動一二產業升級,跨區域推進產業鏈融合,這正是良品鋪子為當地筇竹筍供應鏈帶來的實質改變。
當地農戶更是受益其中。
過去,這些筇竹筍的價格很低,按照每天每月最多收100公斤計算,一個月能賺到小幾千塊錢便算得上幸運,村民打筍的積極性并不高。即便是后來,筍的價格有所提升,但也仍無法讓村民改善生活水平。
而現在,在良品鋪子發現筇竹筍的美味并將其帶到世界各地后,供應商們提高了收筍價,一位采筍人鉚足干勁便能一月掙到上萬塊錢,村民們實現了創收致富。
“收成好了,大家能賺到錢了,有的一家三口會一起上山打筍。”魯麗說道,“大家有時候累了便找個泉眼坐下,一起喝幾口水,再一同剝筍,聊聊天,氛圍也還算不錯。”
參與的人多了,打筍本身也變成了一項樂趣。
魯麗說,來到大關縣的游客們有時會專門選擇一天清晨,伴著晨露與村民們一同上山體驗打筍的樂趣。而家中的小孩子們,也從以前以貼補家用為目的跟著家大人上山打筍,逐漸將打筍變為了孩童之間的玩樂。
有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底,竹筍年產量3.5萬噸,竹稈年產量2.5億根,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14.8億元,帶動3.66萬群眾穩定增收,受益群眾17.3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72.5%。
在良品鋪子云南野山筍(筇竹筍)原料基地揭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徐堅出席并致辭,他提出,地域美食產業化為食品工業、地方經濟帶來了發展機遇,良品鋪子致力于開發地方特色食品推動“三產融合”,向上游種植基地溯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向中游加工廠賦能、盤活行業產能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在良品鋪子“好原料造就好味道”的策略推動下,類似于云南筇竹筍這樣的價值型供應鏈也將更大程度地促進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發掘原產地優質原料的優勢,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零食。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閆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