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場文化與電商的雙向奔赴。
博物館特有的暗色燈光下,陳陶沿著階梯拾級而上,驚訝于一種時間和空間的交錯感——古往今來的文明是縱軸,絲路穿行的商貿是橫軸。
他自稱是一位“非專業博物館觀察家”,甘肅省博物館給他的印象,也并非塞上硝煙中的劍拔弩張,而是黃河、絲路上游那些文化和貿易往來,所自然流露的平和。
圖/甘肅省博物館
“有意思的文物和展覽很多,除了彩陶、青銅器,還有一些佛教和人類文明起源的展覽感覺也挺值得打卡的”,閉館的前幾分鐘,陳陶從大廳走出了甘肅省博物館,“‘綠馬’(銅奔馬)肯定是大家最熟悉的,沒記錯的話咱們國家的旅游標志就是它。之前大家應該是用馬踏飛燕這個稱呼比較多,現在這個‘綠馬’的文創,最近一直特別火。”
圖/“綠馬”
一次偶然的契機,陳陶在抖音中刷到了這只魔性的‘綠馬’,本著‘求錦鯉不如求綠馬’的心態,他迅速在名為“東方密語”的店鋪下單了一只,并把視頻分享給了組里的幾位同事。
但……等同事陸續前去下單的時候,卻驚訝的地發現已售罄了。而作為唯一一只拿到貨的幸運“綠馬”,陳陶在和客服聊天時才得知:
1,這個“綠馬”是真沒貨了,旗艦店也沒想到這么火。
2,這個“綠馬”就是人們熟知的銅奔馬,著名的中國旅游符號。
3,這個“綠馬”,正是甘肅省博物館的原創IP,而且僅僅是之一。
遇見“綠馬”和他的朋友們
“不用擔心,他的朋友不是紅馬黃馬,大家都是青銅色,哈哈。”
談及紅極一時的“綠馬”,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顯得很放松——作為博物館文創業務的主理人之一,從手繪初稿到第一批實物交貨,崔又心幾乎參與了全流程。在她看來,在設計上,“綠馬”和之前所有文創產品一樣,是一如既往很有心意的;但能“破圈”到登上熱搜,他們自己也非常意外。
“轉天星期一上班,我們都震驚了。”
事實上,甘肅省博物館的周邊文創已經運營了七年有余,主創對待每一件文創產品都始終秉持著質樸和真誠:希望消費者喜歡。“我們當時在做‘綠馬’的時候,只是在這個品類下,選這個主題去做了相關設計,感覺也能帶來些好運氣。”
效果拔群——當然,這不止是運氣。
根據博物館官方提供的資料,2015年剛開始做文創的時候,甘肅省博物館就根據鎮館之寶“銅奔馬”(馬踏飛燕)設計過相關的衍生產品。但在幾位設計者看來,當時的創意有些“保守”——更多的是用“銅奔馬”的側影,也就是受眾熟知的中國旅游標志,以“銅奔馬”外形為框架做少許創意延伸,更多的產品也是落在書簽、筆記本、徽章、冰箱貼這類偏實用向的物件上,他們也并沒有將這個IP卡通化——畢竟,當時還缺乏一群年輕且有消費能力的受眾,一個年輕且有傳播力的平臺。
“我們大概是在去年年初的時候,想到了用‘銅奔馬’做一些創新的東西,跳出框架的那種創新,”崔又心回憶道,“就比如擬人化,讓它以一種更貼近現在年輕人審美、年輕人日常生活的物態去呈現,成為一種年輕、潮流、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式。”
圖/銅奔馬
考慮到種種影響因素,最終他們將第一批訂單的規模定在了2000只,預計能覆蓋6個月的銷售。但他們顯然低估了抖音疊加電商的影響力——這2000只綠馬瞬間售罄,庫存甚至沒能撐過一天。
來自甘肅省博物館與抖音電商的“雙向奔赴”
對于他們這樣的從業者而言,門店的客流比后臺數據來得更直接,甚至有段時間,博物館、文創店都只是斷斷續續地開放,時間上都無法保證。
而文創本身又屬于“情景消費類”:或許是你在看完某個展覽,或許是某件文物后,很激動,很喜歡這件文物,喜歡背后的文明。于是到商店尋找相關產品,作為紀念收藏,或者作為禮物贈予他人,這是文創背后價值的內核。
這個情景在過去的幾年,無疑充滿著不確定性——“本身文創就是文化精神類的消費產品,它不是剛需。在大家都不寬裕,也未必有閑情逸致的情況下,這類產品并不是會是他們的首選。”
崔又心和她的東方密語團隊需要一個窗口、一個平臺,將情景一步步橋接到線上,橋接到電商。
答案,還是那只幸運的“綠馬”——雖然產品被搶空了,但“綠馬”相關的短視頻內容,在抖音獲得了巨大關注度,很多網友也在私信追問“啥時候能補貨”。
對于甘肅省博物館而言,這是一個拓寬電商市場的窗口,而對于抖音電商而言,與甘肅省博物館的攜手也同樣是社會價值項目“看見手藝計劃”又一個舉措。
起初,不少旗艦店的訪客、直播間的觀眾,只是為了看看“今天‘綠馬’補貨了沒”,但隨著其他文創產品陸陸續續地登臺,以及抖音電商對于優質文化內容的推薦,折扇、項墜、耳飾等一眾未見聲量的文創產品,都漸漸有了受眾——西北不止有大漠孤煙,也有風花雪月。
圖/甘肅省博物館的抖音店鋪“東方密語旗艦店”
線上銷量的提升對線下銷售提供了有力補充,現在,甘肅省博物館在抖音電商平臺上已初具規模,他們對待每件文創仍然是精益求精,援引一位主創的話:“我們初稿的淘汰率至少有70%。”
“其實文創設計是一個比較艱難、比較有門檻的工作,需要反復調整。前期設計我們是鼓勵頭腦風暴的,這樣會有更多新奇的點子,但淘汰率自然也會很高。因為每個設計師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所以我們都會讓設計師先去做嘗試。”
主創團隊的很多設計,都夭折在了電腦里面,“可能是覺得不成熟,也可能是打樣出來的產品,并不符合我們當時的想法。”
而在設計完成后,團隊一般會邀請不同身份的人來小范圍測評,包括男性、女性,大人、小孩,“最終大眾看到的,呈現在市面上的這些產品,都是經過我們精挑細選的。最后送到用戶手里的每一件產品,我們都會盡量做到極致。”
“對于我們而言,文創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每件文創背后,都應該能代表一段現代人和古文明的交流,從而愿意去進一步探索。”
文創電商,文化自信背后的數字秘鑰
2022年6月,甘肅省博物館聯合國內11家公立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萬象涵容文創展上,展出了共計200余件(套)精美文創,到場觀眾也紛紛用手機記錄下了這些精美文創的光華,并通過抖音短視頻傳播。
崔又心坦言,親眼見到自己參與的優質文創,在人群中產生“裂變效應”、通過抖音的短視頻內容,通過抖音電商的店鋪傳遞到五湖四海的時候,自己是非常激動,也有些驕傲的。
“這兩年,抖音電商平臺一直在和博物館做一些合作,我們也一直在嘗試把文化內容通過短視頻展示,通過電商讓文創產品走到更多人身邊。借由傳統節日或者電商平臺的‘年貨節’等契機,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文化當中。”
圖/甘肅省博物館參與“文創年貨節·博物館里過新年”活動
古老文明、文化傳播、Z世代、新消費理念……這些名詞絕非互斥,卻也不能簡單縫合。
在抖音電商平臺上,以上種種鮮明的文化符號似乎有種恰到好處地融合、呈現,優質的內容會使得接觸到抖音電商的年群體,以一種更新、更多元的方式接受到傳統文化的多面性、普適性、包容性和開放性。
“現在博物館已經不再是過去那樣沉悶且保守。文明依然嚴肅,但現在的博物館同短視頻等年輕化平臺的牽線,實際上是在探索更多元的突破口,以一種比較新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去接觸到嚴肅而生動的中華文明。”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眼中,傳統文化和年輕人的“雙向奔赴“,才是傳統文化傳播的未來方向,從甲片竹簡到宣紙文書,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于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擴容,上下五千年不曾斷代,而今,又是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的時代。
“借由抖音電商這樣的平臺,使得我們這些博物館都能夠去以年輕的姿態,給年輕人越來越積極且有趣的文化,所以他才能真正從內而外認可這種文化自信,對于博物館和抖音電商平臺來說,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也必然相輔相成。”崔又心如是說。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伊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