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口腔創新,需要什么?
近十年,隨著口腔新材料、隱形正畸技術、CAD/CAM、椅旁數字化、3D打印、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創新科技在臨床口腔領域的發展興盛,為患者帶來了巨大福利。
日前,垂直深耕口腔醫療產業多年的知名投資機構松柏投資集團,特邀15位口腔行業的意見領袖,開啟國內首場對口腔創新場景的探討與觀點碰撞,并展開一次對口腔創新的大膽追問。
這是繼松柏投資支持“2022 Forsyth Dentech全球口腔創新大會”后,帶著從國際前沿討論中得到的啟發,與業界創新領袖們,展開對中國口腔創新痛點、機遇以及挑戰的發問與剖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口腔產業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然而,我們一直在說“創新”,到底是在說什么?口腔技術未來的創新趨勢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讓口腔創新生態越來越具有生命力?
“2022中國口腔創新論壇”或許能給你答案。
未來10年,口腔領域的創新場景
2020年中國牙齒疾病患者已達7.04億人,占全國人口近一半。隨著老齡化程度加劇以及不健康生活習慣,預計患病率將持續升高。
創新如何為口腔患者謀福祉?
口腔創新場景
治未病
《黃帝內經》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如今,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成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根基。
當大醫療已經開始關注基因、細胞對疾病的診療時,口腔領域目前還停留在生物組織層面,然而蛀牙、牙周炎等其實也是慢性感染。
在“2022 Forsyth Dentech全球口腔創新大會”上,國際前沿學術報告提到通過菌群管理,以及不同菌株培養,從最底層微生物環境來改變蛀牙或牙周炎的發病率。
試想未來,如果能通過“喝一瓶酸奶”、“吃一顆糖”來改變口腔菌群,降低患牙科疾病的風險,這將擁有不可估量的市場前景。
除了減少發病率,通過預防領域切入,也將成為口腔產業客戶粘性的重要支撐,進一步發揮消費醫療的最大效益。
口腔創新場景
“針對”老年、兒童
口腔健康兩大群體:老年和兒童,成為口腔醫療創新的重點關注對象。
2021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億人,占比多達14.2%,正式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一方面是老年人口增多,另一方面是人均壽命提升;目前中國活到90歲以上似乎也已常態化。因此,從60歲到90歲,在健康的基礎上如何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成為關鍵。
活動義齒外,種植牙等創新技術越來越受歡迎。此外,為了把這一市場做精做深,成立中老年口腔健康??崎T診或是一大趨勢。
而目前在兒童口腔領域,有兩個重點方向,齲病管理和早期矯正。
以齲病管理為例,據第四次流調數據顯示,中國5歲兒童蛀牙率達71.9%(已檢出);而根據實踐經驗,實際上(包含未檢出)的患兒或達90%,形勢非常嚴峻。這么多患兒為什么沒有提前預防和檢查?
極橙兒童齒科創始人、CEO塔爾蓋認為,主要還是家長對檢測設備安全性考慮以及兒童的治療體驗問題。
比如影像診斷,雖然實際危害不大,但從家長角度還是會有很多顧慮;而齲齒治療對于兒童來說,體驗仍然不夠舒適。因此,口腔醫療針對兒童群體進行專門創新,仍有巨大潛力。
口腔創新場景
醫患溝通“橋梁”
從醫生端到患者診療,整個價值鏈里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創新價值最大的地方。
隨著數字化科技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算法、遠程診療等,提高了椅旁周轉率、優化診療流程,減輕醫生負擔。
然而,從中國醫療現狀來看,連接二者的“橋梁”或許是當務之急。
在醫護端:解決“醫患矛盾”、“患者管理”、“改善醫患之間的溝通”是醫療服務機構最迫切也是呼聲最高的領域。
馬瀧齒科董事、CEO楊志宇希望,有一個規范的、有公信力的數字化工具,連接醫生和患者端。通過便捷入口,讓醫療機構溝通成本更低,從而使診療服務效率更高。
中國口腔產業上、下游都比較分散,尤其是下游。
中國目前有約一千多家口腔專科醫院,一萬多家三甲醫院口腔科,超過十萬家民營診所占比超70%,而其中連鎖程度較高的品牌占不到1%。
而上、下游持續的碎片化,使在口腔產業具有醫患溝通服務能力的企業價值不斷凸顯。
齊美矯正CEO袁峰表示,以旅游業為例,從此前“各自為政”的旅行社到之后有了如飛豬、攜程這樣的旅游服務網站,打通了整個價值鏈里最薄弱的環節。
但是,在中國市場實現統一數字化工具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IDSO創始人、歡樂口腔醫療集團副董事長孫延表示,中國不同的門診之間是無法“溝通”的,無法實現患者診療的結構化數據互聯互通。
因此,使數據結構化、標準化,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同一技術按照同樣執行標準落地;若能實現這樣的數字化聯通將大有可為。
抵達創新場景道阻且長,需集各方之所長
人工智能、唾液檢測分析、口腔微環境改善、抗菌光療設備、生物傳感器等未來技術雖然酷炫,但是從概念到真正落地惠及患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真正的創新是降本增效的,但是過程猶如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任何一項創新技術在初期推廣的時候,因為要平衡成本,價格都會相對較高。而產品革新也將帶來未來效率效能的提升。
著名的Gartner曲線,將“創新”從胚胎萌芽到茁壯成長分為5個階段。在初期都會面臨類似于高成本或者高失敗率的風險;當產品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并應用到實際場景中,隨著市場不斷享受技術紅利,最終是一個降本增效的過程。
以口內掃描儀為例,從最初作為高科技引進,目前已逐漸取代印膜成為臨床標配。過去傳統印模方式,患者體驗差且費時費力,即便口內掃描儀設備價格較高,但是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滿意度。
因此,創新技術在適合的節點,找具有痛點的應用場景和具有規模的市場,才能發揮商業價值。過早,普及度不夠,市場增速低于成本投入;過晚,風口已過,在紅海里內卷將大大降低收益。
但對于牙科廠商來說,創新實則非常艱難;一方面試錯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創新技術要滿足實際需求,落地牙科治療真實場景并保證獨創性。
創新需要“充滿活力”的土壤。
在開放、包容、共享的創新生態下,政府、企業、臨床、高校緊密合作;從創新技術到商業化市場,保持全球范圍循環合作。
創新企業需要高質量的合作伙伴。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如前所述,創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各種挑戰,而高質量的合作伙伴可以讓企業少走很多彎路。
對市場和產業足夠專業,幫助企業找到最適合的創新之路;
背后有豐厚的資源,助力企業提升技術,拓寬市場;
價值觀一致,成為長期的“共同創業”伙伴。
正如頻泰科技董事長敖明武所說,找到企業長期合作伙伴不光是獲得資本支持,更重要的是其“懂行業”,會引導企業正確的創新方向并給予更多優質資源。
大健康行業創新需要足夠的初心、雄心和耐心。
沒有初心無法以患者為中心考慮問題;沒有雄心無法不斷突破和創新;而最重要的是做好長期深耕的耐心。
然而,同時有這三大特質的企業或團隊非常稀缺。
站在充滿活力的創新土壤上,共建全球化口腔創新生態
中國牙科患者的需求改變,構成了中國口腔產業創新的不同階段。
90年代,最常見的治療是拔牙和鑲牙,2000年后,孩子正畸和老人種植牙成為熱點,而2010年開始,隱形正畸潮流席卷了從10歲到40歲群體。
如今的創新越來越依賴跨學科,比如口腔領域就涉及醫學、材料學、力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等;而與此同時,跨界創新對于中小企業還是很難,口腔產業創新現狀仍是“各自為政”,就像散落的拼圖。
如何將其構成一幅完整畫卷?松柏投資或許就是這個正在拼圖的人。
口腔創新生態
全球化產業矩陣
消除“內耗”,打造合作共贏共享共生的生態圈,需要引入外部力量來連接多種多樣的創新資源。
2015年開始,松柏投資集團就定位為產業建設者,開啟業內首個口腔全產業的價值投資和產業建設之路。
通過廣泛而深入地參與投資和經營口腔各細分領域,所搭建的全球牙科網絡涵蓋近50家口腔企業,遍布中國、韓國、美國、瑞典、德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巴西等市場;從上游的產品、技術,中游的軟件、培訓、分銷,到下游的醫療服務,松柏已對牙科形成超百億布局。
深度垂直口腔細分領域,全產業鏈閉環;至今為止也只有松柏投資。
既有公立市場又有民營市場,細分市場多入局企業參差不齊,很多經營模式沒有統一標準,又非常依賴口腔醫生的技術;以上這些,使口腔成為大健康行業最難的細分領域之一。
在松柏投資集團合伙人馮岱看來,痛點、難點就是機遇。口腔患者巨大未被滿足的需求是松柏的初心,也是其堅定長期投入的原因。
立足中國,走向全球。推動中國口腔的創新技術和人才站上國際舞臺,讓西方口腔業界同行對中國企業有了全新的認知。這是松柏作為產業建設者在新階段的追求,也是助推行業發展的企業社會責任。
因此,松柏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對投資企業的創新投入的大力支持上,更是將促進口腔創新者的交流、助力更多口腔人才發展作為長期目標。
口腔創新生態
人才科研、全球交流
松柏投資集團合伙人黃琨在“2022中國口腔創新論壇”上表示,創新需要的不是整合,而是充滿活力的土壤。
長期而耐心的資金、全球資源網絡、對口腔診療場景的深層理解,深耕口腔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使松柏有底氣為口腔產業全球化創新提供更多連接。
主辦“2022中國口腔創新論壇”,做行業內少有的聚焦創新技術、專注創新話題的企業CEO和高管論壇;
連續兩年贊助Forsyth Dentech全球口腔創新大會,并在今年將2022 Forsyth Dentech首次轉播至國內;
聯合多位正畸學科領袖共同創立了專注于正畸及相關領域的國際性學術組織——IOF國際正畸基金會;
在福賽斯研究院、哈佛大學牙科醫學院等研究機構、口腔院校擔任社會職務,將國際前沿的研究和創新方向與同行分享;
松柏投資集團合伙人胡杰章表示,希望與產業各方共同營造一片充滿活力的創新土壤,促進全球的口腔從業者不斷創新與深耕,推進牙科技術迭代和專業人才培養。
2022年,隨著種植牙、隱形正畸相繼納入集采,牙科產業面臨著新的、不確定的市場和大環境。無論外企、民企、服務行業此前的模式都會被打破。甚至可能讓過去5-10年的成功因素,在未來變得一文不值。
國家控費并不想成為創新的阻礙,而我們必須回到創新本質,回歸患者價值。每一個利益方,或許都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成功要素、成功變量,如何創新如何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