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根農業,與農人為伴,拼多多顯示出了對農業的長情與共情。
受疫情影響之下,核心業績仍能取得較大增長,跑贏市場預期。
這一季度拼多多的業績,讓外界徹底相信:耐得住寂寞做農業生意的平臺,終究會享受農業帶來的豐厚回報。
藏在業績中的因與果
看過昨晚拼多多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的業內人,都很清楚,為何它能一夜之間重新躍回800億市值?
無他,成果確實喜人,不僅向市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也從側面鼓舞了市場的消費信心回歸。
報告顯示,拼多多二季度的營收為314.4億元,同比增長36%。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0億元。
圖/拼多多財報
管理層也直言不諱地解釋了利潤上漲的主要原因,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表示:“上半季度部分項目延期以及差旅商務活動減少,短期內影響了二季度整體費用。”
事實也正是如此,報告顯示,受到一些項目被動延期以及差旅商務活動大幅減少等偶發因素影響,拼多多二季度運營費用為147.8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57%下降至本季度的47%。
市場普遍認為,按照管理層給出的說法,那么拼多多的短期收益或不可持續。
理性來看這無可厚非,市場依舊看好拼多多的原因在于其實打實的營收攀升。
36%的增長,其實并非易事,投資人普遍反饋這個結果已經是超出預期。
業績飄紅,是“果”,已經無需贅述。但市場更多好奇的,或許是拼多多為何能夠收獲這份相對亮眼的成績單?
顯然,“因”仍舊要從財報的數據中找到答案。
從更大的行業格局來看,與其關心拼多多第二季度賺了多少,不如仔細拆解公司花了多少,才換回這樣的結果。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費用總額為147.8億元,其中雷打不動的“百億補貼”仍在持續,期內營銷費用為113.4億元,同比小幅攀升9%,占收入比例降至36%,創新低。
圖/拼多多財報
可以這樣理解,百億補貼的承諾仍在履行,但未顯現出無節制的大幅攀升。可以看到,自去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正式扭虧為盈以來,每個季度百億補貼的小幅上漲投入,已經可以能夠穩定公司業績的正向運轉,完成順暢的自造血能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投入,就是研發的投入。
本季度內,拼多多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2%,高于營銷投入的增長,主要因招納了更多科研技術人才。
這也符合拼多多此前堅持的“農業+科技”的主要路線。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也正面確定了這一方向,“今后,我們會繼續專注于在農業和研發等領域做投入,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消費者。”
深耕農業的長情與共情
仔細拆解了拼多多的錢都花去了哪,自然也就清楚為何能夠取得上述的成績。
一方面,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契合了科技助農、興農的主要路線另一方面保持穩定的營銷投入,亦是給平臺860萬商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流量、現金、營銷等扶持依舊保持,有助于市場整體消費信心的恢復。
然而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營銷驅動,都不足以解釋拼多多的異軍突起。回顧拼多多近年來與行業拉開最大的距離,重點還是在農業。
拼多多方面向AI藍媒匯詳細介紹了報告期內在深耕農業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以電商行業最重視的營銷節點618為例,拼多多旗下的“秒殺萬人團”持續加碼農產品,以短期爆單的方式為滯銷農貨及時拓市場、找銷路。同時,“多多買菜”也開辟綠色物流通道,協助滯銷農產區的應季生鮮瓜果及時出村進城,盡可能降低農戶的損失。
從供給端加碼、技術扶持,最終受益的更少不了需求端。尤其是疫情反復,有居家需求的地區,拼多多的供應鏈優勢更是能夠適時地展現出來。
對此,AI藍媒匯向上海、北京、天津等經歷過居家隔離的用戶分別核實,封控期間包括“多多買菜”在內的線上購物平臺展現出了較強的供應能力。“平時就習慣了在多多買菜拼團,封控期間居委會發布的《明白紙》也建議大家使用網購平臺,能夠減少聚集、方便購買。”一位上半年居家隔離的用戶直言。
誠然,特殊情況下檢驗的是平臺應對風險的能力,更多功夫看平時。除了考慮到用戶端的不同需求,拼多多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上游的田間地頭和鄉村工廠。
以今年二季度推出的“尋鮮中國好農貨”為例。拼多多再次通過產地直連餐桌的方式,助力應季農產品及時打開銷路,確保農戶豐產增收。
資源的投入也是實打實的。
業績報告中確切的營銷支出,對應的是拼多多在各項助力農業項目的資源補貼。官方數據顯示,在此前推出的第四屆“超級農貨節”中,拼多多累計投入15億資源包,覆蓋全國超2000個農產區的近20萬款農產品。
“今年的農貨節是持續天數最久,產區規模、補貼力度最大的一屆。”拼多多“超級農貨節”的項目負責人表示,本屆農貨節將繼續秉承農產品“零傭金”的政策,聯合百億補貼、多多買菜、萬人團等業務資源,打造一批“超級農貨”,帶動新農人、新農商將更多農產品做成大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這僅僅是二季度內拼多多在深耕農業方面所做出的成績,但業內都清楚,戰略與業績上的因與果并非顯現的如此及時,拼多多此番業績飄紅,更多的還是源自近兩年來的長遠布局。
扎根農業,與農人為伴,拼多多顯示出了對農業的長情與共情。
“做農業的生意,必須耐得住寂寞,它客單價低、利潤空間小、回報周期長,想要取得較大回報必須有比較優越的技術和營銷手段,拉動規模效應,相對來說比較麻煩,所以很多投資人不愿意涉足這個領域。”一位長期觀察農產品電商的業內人士向AI藍媒匯坦言,“它和簡單的團購和生鮮電商不同,后者的難點在于打通供應鏈,而拼多多其實在最上游的原產地,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田間地頭和鄉村工廠做了努力,這其實算是比較大的考驗。”
很顯然,拼多多用時間和實踐,直面了這種考驗。
過去的一年,AI藍媒匯采訪了多位拼多多上的新農人,也聽到了各種各樣的富農故事。從“產供銷”向“銷供產”轉變。如今,在新電商拼多多平臺上,人們可以買到來自四川眉山愛媛橙、丹東的草莓、廣西武鳴沃柑等全國優質產地的時令水果、農貨。
“西安戶太八號,中國有名的巨峰大葡萄,又大又甜,算是秦嶺山下的獨特風味了,我以前在西安上學的時候特別愛吃,但離開以后就再也買不到了。”用戶丹丹告訴AI藍媒匯,“現在在拼多多能夠很輕易的買到,順豐空運包郵,實在是彌補了我多年‘吃貨’的遺憾。”
與此同時,向農村轉移的不僅僅是農產品市場更大的議價權,還有最核心的青年人才。
根據此前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95后“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超9成“新新農人”為“農二代”、“果二代”、“批二代”,他們成長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普遍具備本科、大專學歷,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海外留學生。
把技術人才從一線城市“搶”回家鄉,這才是科技助農最直接、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點上足見拼多多重農、懂農,于農業“長情”,與農人“共情”。
引用CEO陳磊在財報發布時所說的那樣,“二季度國內消費持續恢復,平臺多項措施效用明顯。”陳磊表示,在消費市場持續回升的背景下,拼多多將在立足農業的基礎上,繼續發揮數字化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韓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