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小院的農研價值,正在拼多多開花結果。
作者|楊蕾 編輯|魏曉
蒼山腳下,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依山傍水,偎臥在洱海邊,從南至北蜿蜒數里。
2022年年初,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的牽頭下,20多名教授、100多名碩士研究生在此常駐,建立了“古生村科技小院”,其目標只有一個——“守護好美麗的洱海”。
洱海是云南的眼睛,在全國也是聞名遐邇,但前些年藍藻爆發,使洱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暴露出來。張福鎖院士建立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初心,就是為了“在保護洱海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轉型,通過科技賦能和人才支撐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兩年過去了。洱海不僅水質得到了改善,古生村全面邁入綠色有機生態;也讓當地農民因生產“綠色高值”作物而增產增收。環境變好了,游客也越來越多,古生村因此也成為了“網紅村”。
這些改變,都離不開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推動。
治理洱海是個體力活,導師帶著學生們在凌晨開展暴雨檢測、在暴雨天去農田里采集徑流,該下地下地,該淋雨淋雨,經過了90多次常規檢測,采集水樣3000余個,獲取水質指標兩萬個,監測數據5萬余條,并且不厭其煩地入戶進行垃圾分類培訓……才能在短短兩年內看到成果。
“目前古生村有77個獨立小院,每個小院都有自己專門負責的任務和研究。”打贏洱海保衛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扎根堅持。小院研究生楊欣如稱,現在小院的任務,已經從治理環境的大方向,深入到全面幫助鄉村振興的各種細枝末節。“游客來了,我們也會手把手幫助當地人開民宿。也會教大家拍短視頻、做直播,宣傳當地文化。”
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一條對聯形象地概括了小院師生的日常:“院士謀策農桑興技藝,學人試鋤邑里變科場”。
治農和學研深度捆綁,不僅僅在古生村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全國31省千余村莊里,科技小院如星星之火,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年初,科技小院的師生們迎來了屬于他們的榮譽時刻。1月7日, “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決賽在云南大理落下帷幕。
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隊伍近200名師生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中國農業大學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學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此外,西南大學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農林大學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隊伍獲得二等獎,其余28支參賽隊伍獲得三等獎。
科技助農 高校學子涌向田間地頭
在“家門口”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楊欣如既意外,又欣喜。“因為初賽的時候僅取得了三等獎,決賽時團隊都很緊張。”
比賽過后,楊欣如和同學們又投入到了古生村環境治理的工作中。談及如何慶祝得獎,楊欣如靦腆笑道:“以前我們取得好成績,老師會請我們吃大餐,這次老師太忙了,還沒有來得及慶祝,應該也會一起吃頓好飯吧。”
楊欣如已經駐扎在古生村科技小院200多天,比起榮譽,讓古生村變得更好會讓她更有成就感。“出門就是試驗田,回來就進實驗室,鄉親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也會隨時來問我們,有不少問題是書本上沒碰到過的,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自主去研究學習和向老師請教,這種邊學習邊幫助鄉親們的過程讓我收獲很大。”
高校學子涌向田間地頭,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張福鎖最大的心愿。
“你只有‘扎’在這里,才會認真地想這里的事情,并把它做好。”2022年,張福鎖在古生村住了280天,帶著團隊師生從油菜、水稻、玉米,到草莓、萵筍、蠶豆,開展了多項種植試驗,為古生村探索出“綠色高值”的種植模式。
早前,古生村在油菜種植上投入大,但最終只收菜籽,產值低。小院研究生楊靜稱:“可能每畝產不到100公斤,一季小春,油菜才能賣1000元左右。”
在科技小院綠色高值種植平臺負責人叢汶峰的帶領下,古生村引入新品種油菜薹-“硒滋圓2號”,并實現周年種植,“這樣每茬畝產大概在1000公斤左右,每畝收入1周年是兩萬元以上。”
引入此品種,油菜花花期還延長了10天左右,吸引外地游客來此觀光。
楊欣如稱,古生村的民宿從原先的3家增長至17家,民宿的環境氛圍、人文管理也比之前更加規范。
種種舉措下,古生村建立了環境保護、綠色種植、人文旅游等全方位的閉環,助農增收。
許淑妮也代表山東萊西胡蘿卜科技小院參加了此屆“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賽。萊西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胡蘿卜種植基地。2019年,青島農大的師生來此建立科技小院,幫助當地改善種植土壤、采用綠色有機肥種出品質更高、產量更大的胡蘿卜。
最近一年,許淑妮又加入了新的研究課題。每年5月、11月,胡蘿卜進入豐收季,采挖過后,大量的尾菜、胡蘿卜纓被丟棄,爛在地里。尾菜含水量較高,易攜帶病原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萊西胡蘿卜科技小院通過引進高溫堆肥技術,將尾菜再利用,不僅生產出可以供使用的有機肥,還減少了土地和環境污染。
為了這項技術更快落地,許淑妮和團隊另外幾名同學已經在此駐扎400多天。她們住在一片試驗田旁的玻璃房中,冬冷夏熱。房間里,蟲蠅蜘蛛對她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條件十分艱苦。
胡蘿卜在每年夏季和冬季兩熟,為了取得大量實驗樣本,許淑妮和團隊凌晨4點就得騎著三輪車到田間拉尾菜,“去晚了太陽一出來,熱得根本受不了”。
好在,這項實驗成果喜人,經歷了兩季尾菜堆肥,肥料已經達到有機肥標準,據許淑妮介紹,用尾菜堆肥的有機肥已經少量運用到盆栽等植物中,后期有望在農田中使用。
科技強農 平臺拆除產地與市場的墻
人才,是驅動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為了讓年輕科研人員有成果展示和交流學習的舞臺,集中精力攻堅產量、質量及綠色生產等農業難題,拼多多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支持了兩屆“科技小院大賽”,助力廣大農學生將更多先進農業技術方案運用到田間地頭,進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發展。
這也就是說,從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的角度出發,科技正在改變產地的面貌,使產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再往前一步,產地的高質量產物被消費者看見,產生更高的影響力與經濟價值,是當務之急。
四川丹棱縣 主要種植的“不知火”丑橘、“春見”粑粑柑、“愛媛38號”果凍橙,都在拼多多受到消費者歡迎。尤其是“桔橙科技小院”重點研究的“愛媛38號”果凍橙,每個產季在拼多多柑橘消費榜上都排名前三。
在云南,人才搭橋平臺做媒,將產地優質產物直連消費者的故事也數不勝數。
每年11月上旬,云南哀牢山上的褚橙如約和消費者見面。大家都知道,褚橙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勵志橙,是精神食糧,而且橙子本身品控極高,質量上乘。面向消費者的橙子,必須個頭大小一致、水分甜度適宜,且果皮表面不能有疤痕。這也就導致褚橙的成品率低。2022年,剔除花斑果和裂果后,成品率僅有54%。
自褚橙科技小院成立以來,師生們長期駐扎在哀牢山上。經過長時間研究,學生們發現了導致花斑果的關鍵: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給哀牢山外側架起了高網,防止刮大風樹葉劃傷果皮,還專門給果樹補充了鈣鉀肥料。原本一棵樹上200多顆橙子裂果率高達10%,經過科技小院的“救治”,現在一棵樹裂果、疤痕果只有兩三個。
科技小院的這項舉措,也使他們在科技興農方面實現了質的突破,在此屆“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賽上,他們取得了重慶賽區一等獎、決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2023年,哀牢山實現大豐收,成品率大大提升,果農的錢袋子更鼓了。在拼多多平臺上,褚橙還在同年11月亮相央視新聞進博會直播間,在104個商品坑位中,有7個關于水果的坑位,褚橙就占了一個。消費者也通過直播買到了新鮮正宗的褚橙。
作為一家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拉通供需兩端,在供給側更加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因此,拼多多這些年持續地加大對各地科研機構重點支持,并對科技農產品加大流量及補貼資源的傾斜,讓這些“科研成果”更多地展現在消費者的面前,獲得更好的銷量,從而反哺科研,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科技利農 拼多多打造“研產銷”閉環
農業是拼多多的基本盤。這些年,拼多多已經通過“農地云拼”模式搭建起了農產品上行通道,建成了一條全新的供應鏈。
長久來看,這一舉措已經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新農人更愿意扎根田間地頭、商家獲得更有利可圖的生存空間、消費者買到更優質實惠的農產品。讓科技先行帶動農產品更有效率、更高質量上行。
連續兩屆支持科技小院大賽,歸根到底,拼多多是希望助力先進技術下鄉、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打造一條“研產銷”閉環。
這也是拼多多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農業方面的解題思路。助力科技小院大賽,也僅僅是其中一環。
中國地大物博,優質的農貨仍然值得平臺挖掘。去年,拼多多“農云行動”小分隊跨越山海去到全國多省份、優質產區,挖掘當地的好農貨,通過拼多多銷往全國人民的餐桌,進而提升農產品的銷量,使產地商家更加有利可圖。
除此之外,拼多多在農業高精尖方面加大投入。向中國農業大學捐款1億元,聘任荷蘭皇家科學院(KNAW)院士、法國農科院成員Ivonne Rietjens教授擔任獨董。
種種舉措下,拼多多在農業方面的布局已經邁入新階段,從打造供應鏈擴展到助力前沿生產技術,較以前更全面、更深入。
如今,消費回歸理性時代,老百姓更愿意在“吃”的方面投入,對于質價比更高的產品,消費者才更愿意買單。從消費側反饋到供給側,產地高質量發展才是最優解。
而堅持農業投入的長期主義,將會讓拼多多和消費者聯系更加緊密。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