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普惠的落地實踐
作者|劉廣 編輯|魏曉
“豪氣面對萬重浪,熱血像那紅日光”
“膽似鐵打,骨如精鋼”
“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
“......”
五部《黃飛鴻》曾讓醒獅一夜間紅遍大江南北。不管是電影還是旋律,其中的家國義重與兒女情長曾經讓無數少年人心潮澎湃、立志自強。醒獅,這項威風凜凜、瀟灑飄逸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成了一代少年人的心中所向。
阿卜杜外力就是被醒獅吸引的少年人之一。
2018年,在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主導和大力促進下,廣東援疆駐疏附廣州工作隊將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龍舞獅項目引進疏附縣。活靈活現的醒獅表演再度像當年《黃飛鴻》電影一樣,深深吸引了當地的孩子們。
不過和大多數少年人不一樣的是,阿卜杜外力生活的疏附縣位于新疆喀什地區,和舞獅文化發源的廣佛地區在地圖上正好呈對角線態勢,相隔5000多公里。
雖然在當今社會下空間已經不再是追求夢想的阻礙,但當空間距離長到5000多公里的時候,如何讓孩子們看見更大的世界,站上更大的舞臺,確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夢可成獅》劇照
技術向善與教育 優質均衡發展
實際上,像地理位置更近些的四川大涼山地區、貴州黔東南地區、青海玉樹地區等,也曾一直被同樣的問題所困擾。
一方面是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教育投入不足導致學校設施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同時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
變革的契機在2015年。
一個普遍的認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惠性是這場變革中真正讓人感念與受益的地方。其中高度發達的基建帶來了低廉的網絡費用、極強的工業化能力帶來了門檻極低的接入設備、龐大的高素質人口基數帶來了慷慨的內容分享。這三項構建出來一條完整的下沉鏈條,使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超越空間與物質條件的束縛,公平參與到時代發展與進步的浪潮中來。
事實上互聯網變革中的產品迭代基本都是在“公平”這個底層邏輯上的。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數字的鴻溝可能會造成信息落差及貧富進一步兩極分化。但往往技術是取決于應用方向的。技術向善,教育數字化的推進也能拉近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助力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0年,希沃公益行與廣州市荔灣區教育局,對貴州畢節團結小學進行公益幫扶,通過捐贈的交互智能錄播設備:肖老師帶著新成立的合唱團的孩子,和1000多公里外的廣州幫扶學校荔灣區少年宮李老師開啟了遠程音樂課程。
2020年,廣州-貴州兩地的遠程音樂課
2021年,希沃在各地捐建超200間遠程錄播教室,搭建跨越山海的“3地6校千里課堂”,用“一塊屏”連接城鄉學校,推動搭建常態化遠程“專遞課堂”,讓山區里的孩子與城市里的孩子共上一堂課。
2022年,貴州省石阡縣本莊鎮樂橋小學與東莞市前進小學共建的“千里課堂”,雙方師生通過希沃交互錄播,交流粵黔兩地的文化歷史。
2023年7月,希沃公益行·千里課堂捐贈儀式暨“共上一堂醒獅課”直播公開課在疏附縣啟動。廣州市花都區秀全外國語學校、喀什地區疏附縣第一中學分別獲得希沃捐贈的希沃交互智能平板、希沃移動錄播等數字化教學設備,兩地師生們通過這一設備,解決了舞龍舞獅課線上授課及互動、錄課、聽課、評課等遠程問題。
“醒獅公開課”上,疏附縣第一中學舞獅隊進行醒獅表演(2023年7月6日攝)
一塊屏幕的兩端連接著新疆與廣州,紐帶是孩子們都熱愛的醒獅。一邊是疏附少年們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展示醒獅閃、躲、挪、騰、跳等各類神態,一氣呵成的完成了騰挪飛躍、上腿、坐頭等高難度動作,另一邊則是廣州孩子熱烈的掌聲,驚嘆屏幕上展示的超高技巧。
5000多公里的空間距離從未這樣顯得短暫——疏附與廣州的孩子在同一片陽光下,享受著同樣的文化熏陶,接受同樣積極、蓬勃的文明內核。這份畫面展示的不光是技術向善的力量,也是那一份獨屬于中華民族的浪漫。
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落地的關鍵一步
這不是希沃第一次推進教育公益項目。
2016年,希沃公益行正式成立。在希沃的計劃中,這場教育普惠的攻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要補齊鄉村或邊遠地區在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等方面的短板,建立起基本的信息交互系統。其次是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培訓,讓教師這個信息中轉與操作的載體能夠承上啟下、最大限度地強化新模式下的教學能力。第三個階段則是在主客觀條件都能滿足的情況下進行優質的教育資源均衡,包括“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钡慕虒W和教研組織模式,高效利用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群體。
在三個階段的基礎上,希沃還建立了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模式。除了通過一站式的設備安裝與維修解決軟硬件問題外,也將重心放在“人”上,譬如招募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一線教師為當地教職人員進行教學融合培訓、為受訓教師免費提供超3萬節教學資源、每年舉辦教學技能大賽等。
此外,希沃還通過杏壇計劃、集體備課及聽評課系統等線上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助力鄉村教師提升數字化能力。
這一規劃有序的公益推進方案也取得了極大成果。截止目前,希沃公益行已經陸續覆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甘肅、廣西等地區,共計覆蓋學校946所、受益教師4.5萬、受益學生63萬、總投入達5227萬元。
同時在2022年11月,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下,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廣州視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希沃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支持項目,支持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實施范圍內的72所師范院校、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縣級教師發展機構,通過建設智慧教室、智慧研訓室,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教師、師范生的數字化素養,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助力推進教師隊伍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學教研一體化。
未來教育普惠的發展方向
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于,在教育普惠的初級階段,以投影、電視等為主要依托的多媒體教學為什么沒能取得預期效果?
除了設施與技術較為陳舊笨拙、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教學內容抽象等問題外,教師群體沒有渠道學習到最為先進的教學模式和與多媒體配套的教學策略、只能被動照本宣科也是核心問題之一。
在希沃看來,在整體技術框架已經較為完備的當下,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重要部分的潛力、提升整個生態的運轉效率。因此教師仍是教育質量的關鍵保障,推進教師培訓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教師培訓改革發展的亟待解決的環節。
針對這一點,自2019年起,希沃在新疆搭建了“教師線上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營”。截至今年11月27日,希沃已在新疆培訓66個場次,覆蓋學校2537所,有超13萬人次的教師參與網絡培訓,已結業11.1萬人次。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新疆阿克陶縣教育系統還舉辦了一期教師數字化能力培訓班。參訓的24名教師共同學習教育數字化前沿熱點、進行課例分享,以及實戰演練,在提升自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同時,也將成為培訓者,推廣數字化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2023年底,希沃還通過廣東省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捐贈價值280萬的新疆中小學數字教育終端管理平臺,以及面向新疆各區、州開展20場縣級骨干教師素質能力培訓活動,促進當地教師教育教學與數字化深度融合,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這一策略帶來的效果就是,參與數字化能力培訓的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軟件的創新應用、教案的說課方式上都有顯著提升,授課效率、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達到了新的層次。而更深的意義在于,這些參訓教師多為扎根在本土的教育工作者,其流動性極低。一旦完成培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讓當地學生持續受益。這樣一支帶不走的優秀人才教師隊伍,真正實現了教育普惠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此外,在學生成長上,希沃也做出了一些探索。2023年10月,希沃攜手駐石阡幫扶工作隊開啟“數字閱讀公益季”項目,為貴州石阡的鄉村孩子們打造數字閱讀空間——「云上圖書室」。在“云上圖書室”里,孩子們可以通過圖文音像直觀地接觸新知識,聽故事、看繪本、學拼音都比從前有趣。
從有教無類到孟母三遷中對人和環境的思索,從《論語》到《師說》中對求學態度和理念的剖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育一直是厚重且充滿溫度的。而在互聯網時代,在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人文情懷日益濃厚的當下,如何對教育模式推陳出新、讓其更為公平高效,希望有更多的“希沃們”站出來予以思考和探索。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劉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