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然 編輯|魏曉
2024年將會出現AI超級應用。
包括王小川、周鴻祎、李開復在內,不少科技圈CEO近期都做出了類似判斷——AI到了拼應用的時候。
而第一批有意向的競爭者,在第一周就迅速入場。
昨天上午,釘釘在杭州舉行了該應用7.5版本的產品發布會,正式發布具備對話、問答、信息匯總等功能,并有著跨應用程序任務執行能力的AI助理。
在新版本的釘釘中,除去原有B端協作辦公的大量高頻應用外,AI助理還新增了如作業批改(教育)、機票預訂(酒旅)等新功能,為近期大火的AI超級應用、AI Agent(智能體)等概念再添一把新柴。
釘釘總裁葉軍此前表示,大模型要從“玩具”變成生產力工具,必須進入應用場景。
7.5版本,成為釘釘AI“全量上線”的關鍵一步。
有什么變化?
還是先從功能來看:發布會上葉軍現場演示的智能問答功能,已經在釘釘魔法棒(/)中實裝,包含跟通用大模型相似的自然語言對話和問答,還將過去很多需要用戶在釘釘里主動翻找的功能,都匯集到了一個對話窗口中,直接和AI對話為用戶節約了不少時間。
并且,每輪對話都可以在手機端和PC端相互同步。
圖/手機與PC同步
考慮到釘釘的本行是協同辦公場景,AI助手對于應用內部的待辦事項、日程安排、公司動態等信息的整理顯得尤為重要,在AI的加持下,現版本的釘釘可以將用戶在應用內消息(代辦、審批、未讀消息等)進行匯總。
甚至可以通過智能差旅等項目,直接調用其他應用的部分功能(如演示中的定酒店)
還能一鍵下班(不是)。
而個人版的畫風,則跟原版釘釘截然不同,比起辦公更像是一個設計軟件。
具體功能也完全脫離原版的公司協作模式,將AI助手作為幾乎是本體的基礎功能:AI加持下的文案或圖片創作,日程安排甚至搭建個人網頁,都被塞到了新增的個人版之中。
從上班到下班,釘釘給打工人帶來了一套完整的AI全家桶,理論上甚至可以占據下班之后的相當一部分時間。
但功能畢竟只是過程,最終目的還是要看效益,特別是現今已經在架構上從阿里云獨立的釘釘。
超級應用的野心
實際上,釘釘的AI化自去年年中就已經開始:2023年四月的春季峰會,釘釘官方宣布接入阿里云通義千問大模型,開啟全面智能化戰略,用AI重構所有產品線,釘釘“個人版”也首次曝光,
八月,葉軍對內宣布,釘釘將不再由阿里云分管,獨立成為阿里集團“1+6+N”組織架構中的一個“N”,組織架構重新回歸到阿里集團。幾天后,釘釘就在應用內首次上線了個人版功能。
考慮自負盈虧還為時尚早,獨立后的釘釘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從“上班工具”、“打卡工具”這類刻板印象,到葉軍所說的國民級應用的改變。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釘釘用戶數已經達到了7億,企業組織數2500萬,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2萬。
國內平均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位釘釘用戶的數據,從統計層面當然可觀,但很難說這部分用戶眼里的釘釘到底是一個高頻使用的應用,還是說只是上下班打個卡,偶爾傳個文件——對于平臺來說,這種模式并不能帶來太多的直接收益。
但AI化之后的釘釘,有了另外一套更為直接的變現模式:AI付費。
這也與目前主流的大模型APP等AI應用的訂閱制付費模式類似,官方稱釘釘已是“國內首個全面開放AI的國民級工作應用”。
葉軍表示,AI Agent成為當下最佳AI應用入口,釘釘的目標是成為低門檻、高頻和開放的AI助理平臺。未來三年,將有1000萬個AI助理在釘釘上產生。而目前使用釘釘AI助手的企業,就已有70萬家。
加上上游合作伙伴,如微軟Microsoft 365與釘釘的融合、小冰數字人技術與釘釘的AI技術對接、學而思與釘釘的學習機等家庭教育場景合作,釘釘外擴的進度相當快速。
從結果來看,將辦公與個人兩個場景間隔切換,不會讓原本的辦公環境顯得過分復雜臃腫:普通版保持公司協作,個人版提供私人信息處理,加上AI繪圖、生活/出行指導等一系列零碎的新增功能,打工人手里的AI版釘釘確實會更有生產力、更好用。
上班時間更好用了,下班時間好像也能用了——新增大量附加功能后的釘釘,更“有理由”去占據打工人更多的時間,在這一個應用之中。
用低門檻的AI功能開始,進一步“拿捏”打工人,釘釘顯然有意競爭2024年中的第一款“AI超級應用”。
況且,AI應用只是過程,釘釘需要的結果不只應用大批量落地,最后的落點還是會在效益上——讓落地后的AI,能更長時間的圈住更多打工人。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