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軍的幸福和煩惱。
作者|葉二 編輯|魏曉
屬實是被逼到沒辦法了,小米汽車來了波釜底抽薪——直接整了個“答網友100問”,以回應市場疑問。
再直接點,就是為了反駁市場已有的謠言,以及為了防范之后可能再次萌生的謠言。
或是考慮傳播接受度的問題,這“答網友100問”被拆成了上中下三集,將在三天內依次發布。
是的,這段時間,小米汽車被黑慘了。
據AI藍媒匯(ID:lanmeih001)觀察了解到,自從去年12月28日,雷軍將一灰一藍兩輛小米SU7真車帶上了發布會舞臺之后,市場上關于小米汽車這個首款產品的聲音不斷,也不乏大量質疑。尤其是聚焦在“自研”、“價格”這兩個關鍵維度上。
搞得節后第一個工作日,包括雷軍在內的小米諸多官方賬號,都不得不把辟謠放到案頭上。
為什么會被黑這么慘,官方也有總結。
今天發布的“答網友100問”上集中,開篇答第一問,便是表達了“對小米汽車謠言這么多”的官方態度:
這次我們只是開了一場汽車技術發布會,熱度這么高超過了我們的預期。一方面巨大的熱度代表了用戶對小米汽車的期待,我們真的很開心。一方面大量的不實信息、謠言和惡意抹黑也蜂擁而至,我們會及時澄清,我們也將堅決追究造謠抹黑者的法律責任。
痛并快樂著,這就是小米轟炸車圈之后的真實模樣。
沒有哪家車企(華為不造車),在剛進入車圈時,能獲得小米汽車這般夸張的關注度。無論是當天的熱搜,還是朋友圈,雷軍以及小米汽車都實現了全網刷屏。
這是造車新勢力圈中獨屬于小米的待遇。
原因正如小米官方自己所說——市場對于小米汽車,擁有極高的期待。這是小米汽車的“快樂”。
而一旦,市場的期待與小米汽車自己的戰略規劃出現偏差,或者相關信息沒有準確傳達,那么就會產生對應的質疑。這是小米汽車的“痛”。
目前市場聚焦在小米汽車“價格”與“自研”這兩個關鍵維度上,正是如此情形的直觀體現。
先說“價格”。
小米走上神壇的開端,正是小米在2011年以1999元價格發布的米1,一時石破天驚。不僅撕開了彼時毫不透明的智能手機業界價格真面目,同樣奠定了小米“價格厚道”的標簽。
再加上后來雷軍高呼“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等承諾,以及小米生態鏈的不斷拓展,小米已然成為了“年輕人的第一臺XX”夢想的實現者。
甚至市場也形成了一種心智——這事,只有小米能做到。
但放到汽車上,卻出現了反差。
小米要造一輛能媲美保時捷、媲美特斯拉的Dream Car,其首款產品SU7正是這樣的定位。
無論是雷軍在發布會上說的,“9萬9不可能,14.9萬,也不用說了,要尊重技術”,還是小米官方發布會后就價格問題一直在對外辟謠,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外界看來,小米是要造一輛“年輕人的第一輛保時捷”,但價格可能卻并非年輕人能夠承擔。
這種反差就成為了一個矛盾。
再說“自研”。
這不僅是期待,也是對小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長時間以來,外界對小米手機到底有沒有核心自研技術,是存在質疑的,更有甚者,直接冠以“組裝廠”的標簽。
市場是期待并要求小米加大“自研”,尤其是華為被禁之后,整體的市場情緒更濃厚了。
放到汽車上,同樣如此。
一方面是,當下新能源造車行業,國產廠商已經憑借自身核心技術站上全球舞臺,你小米此時進來,同樣得具備真本事,并且最好能帶來一些技術創新體驗。另一方面,華為也來了,把行業“自研”的技術含量,以及市場對“自研”的關注度再拉升一個臺階。
小米汽車的含“自研”量,也就成為了市場關注重點。
雷軍在發布會上非常高調地介紹了小米的技術,包括小米超級電機Xiaomi HyperEngine、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超級大壓鑄 Xiaomi HyperCasting、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Xiaomi Pilot以及智能座艙Xiaomi Smart Cabin。官方口徑稱,小米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眾多全球第一、中國第一。
這些不可避免的,就成為了外界審視的點——你小米所說的自研,到底是否真自研,所謂的技術領先,到底是否真領先。
一旦有一絲信息傳播失真或誤解,可能就會立即放大。
比如小米超級電機。
小米一共正式發布了三款電機,并同時披露了一款已經實驗實現的預研電機。其中,小米超級電機V6、V6s分別與聯電、匯川聯合研發,轉速為21000轉。同時,小米自研了小米超級電機V8s,轉速27200轉。
怎么理解這句話:小米既有電機是與供應商聯合研發,也有自研電機,如果只看前者的話,那就否定了小米自研電機這一事實。刻意宣傳后者的話,那就又夸大了,也不能就此怪罪市場產生質疑。
整體來看,對于小米汽車來說,市場對于其“價格”、“自研”的期待,即是機遇,也是枷鎖。
并且更關鍵的是,這些所遇到的問題,并非無解。當產品力足夠過硬,技術實力確實雄厚,自研含量著實很高,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是騾子是馬,就等小米SU7真車量產上路了。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