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戾氣這么重呢…
文丨韓韓(作者系藍媒匯創始人)
自媒體“一口老炮”上周末發了篇預測的文章——公關硬剛媒體,將是一種趨勢。
預測趨勢最終對不對不知道,反正我已經深有體會。比如,小鵬汽車公關前幾天,已經開始懟天懟地懟空氣了。
一
事情的大致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12月14日,財經雜志記者劉丁在參加蔚來一場媒體交流會時,發朋友圈順帶吐槽了一下小鵬汽車,稱他曾在廣州車展采訪小鵬汽車、提問時被趕出了會場。
結果這條朋友圈被小鵬汽車公關總監徐女士截圖并回懟:“我沒請過他來任何采訪,畢竟連財報都看不懂”。
公關的本質不是溝通么?在我看來,一個企業公關在回應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說明具體情況就好,還非得diss人家記者連財報都看不懂,這就有些攻擊人故意升級矛盾了。
很快,這位小鵬公關在微信社群解釋說:我不是一個“圓滑”的公關人,不存在懟人,趕記者的事情是因為假裝投資人進入會場并錄音,是被投資人趕出去的,不要怪罪pr。
小鵬公關添沒添笑料、圓滑不圓滑不知道,不過這一系列“金句”,很快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焦點,圈內許多社群都在討論此事。
如果公關懟媒體,證據充分還能理解,畢竟受委屈了。
但據我從路邊社了解到,小鵬公關懟的當事記者劉丁,現在是“財經十一人“的成員,之前在南方周末財經部工作過。劉丁能在這么有影響力的兩家機構媒體工作,按說業務水平再差、也不至于連財報都看不懂吧?聽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不僅我覺得不可思議,早有同行已在朋友圈評論此事。結果,這位小鵬公關又火力全開,開啟了懟懟懟節奏。
從事后流傳出來的雙方對話截圖來看,這位小鵬公關的語文水平有些讓人捉急。至少把事實搞(高)清先,“搞”字別一錯再錯了,丟人。
秉承著吃瓜不怕熱鬧大的態度,看到同行們熱火朝天討論此事時,我隨后也手賤發了個朋友圈,結果惹禍了:
從加過微信就沒說過話的這位小鵬公關,很快給我留言,發來一個問號另外加扔來一張截圖。我天,當我看到信息想問問她是啥意思時,發現人家已經把我拉--黑--了。
這手速,這效率,嘖嘖。什么仇什么怨?
據不完全統計,這位公關不僅拉黑了我,當天還拉黑了xx,xx。還有一位同行給我私信,此前他們寫過一篇小鵬文章,也是這位公關來找他,剛聊了幾句,把他就拉黑了。
我去,這就是傳說中的一言不合就拉黑么?請朋友代問一下,何小鵬知道這位小鵬公關的工作風格么?
二
說完小鵬公關懟人個人經歷后,再來聊聊小鵬汽車公司的公關風格和感受。
坦率講,小鵬汽車在消費者心中,功能啥的,本來還是挺不錯的,背刺老用戶這個除外。這兩年公司也是陷入到生存難關,一直虧損,產品策略以及造血能力都備受質疑。
為了更客觀地理解感受小鵬汽車的整體公關風格,我又手賤去網上搜了搜小鵬這一年多發生的大事件,按時間線簡單整理后如下: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小鵬汽車發生了二十多起被媒體冠以專題的“事件”。這些事件被媒體關注報道,有產品原因,也有營銷原因等。按業內的說法,這些事件也就是所謂的危機事件,公司有回應的,有道歉的,當然也有愛咋咋地的。
我從中選出最近發生的“何小鵬華為AEB之爭”事件,復盤說道說道。
在9月份的問界M7的發布會上,大嘴余承東說M7的 “AEB”,也就是自動緊急剎車系統,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沒多久,何小鵬在媒體接受采訪時表示:“友商講了AEB,我認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傳都不是公司官方發布的,全是來自小視頻。”
好家伙,何小鵬這就差指著余承東的鼻子罵了。余大嘴這哪能忍,隨即在朋友圈開炮了:
何小鵬隨即也在朋友圈里明著暗著進行了回復:
隨后就是諸多車圈大V、高管紛紛下場,騰勢的趙長江、合眾的張勇、理想的李想、阿維塔的譚本宏都謹慎的分享了自己對AEB的看法和自家的技術路徑。
小鵬汽車之后再次發文稱“我們吵不過?那就直接上成績單吧,”并表示小鵬自研 AEB 在正規測試中接近滿分,P7 車型成為同時獲得 Euro NCAP 與 C-NCAP 認證的雙五星車型。
再然后就是事件的高潮部分了,懂車帝針對爭議,對眾多車型做了一番AEB測試,結果卻是小鵬汽車墊底。一個口口聲聲自己智駕技術最優秀的車企,實測后卻被啪啪啪打了臉。
何小鵬態度隨后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怒懟老余,到感謝老余:
吃瓜群眾們目瞪口呆,小鵬公關這是什么騷操作,怎么這么快就慫了呢?有網友這樣評論:
在我看來,這次何小鵬與余承東的對戰被啪啪打臉、主動認慫,除了技不如人外,小鵬公關也是有責任的。
比如在10月24的科技日上,何小鵬演講用的PPT:“嘴強王者可能影響輿論,真搞技術才能創造未來”,這種刻意且隱晦的挑釁詞匯,你總不能說是何小鵬自己寫的PPT,公關毫不知情吧?
眾所周知,一家上市公司老板在公開場合說什么話,官微發什么內容,公關團隊都是會給建議和審核的。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公關團隊都會有取舍。
何小鵬之所以有底氣怒懟余大嘴,肯定是基于團隊提供的資料,認為自己產品實力比別人強。老板被打臉,公關能沒責任?
一直以來,媒體和公關,都是相互關照,彼此尊重。我認識的所有公關人(徐女士除外),無論是從媒體人轉型做公關,還是從其他行業轉型做公關,對媒體都非常友善真誠,很多都成了好朋友。一個自以為是、動轍懟人的品牌公關文化,同樣讓外界看不懂,是成不了一家偉大的企業的。
最后套用“一口老炮”的標題,媒體硬剛公關,也將是一種趨勢。互相剛唄,你公關又沒給媒體一粒大米,干嘛慣著你。